人物
时段
朝代
人物库 清朝
张亨嘉晚清 1847 — 1911年1.21月
维基
张亨嘉1847年—1911年1月21日),字燮钧号铁君福建侯官(今属福州市)人。
晚清进士,政治人物。
道光二十七年(1847年)生。
同治四年(1865年)举于乡。
光绪二年(1876年)秋,与吴曾祺同为福建巡抚丁日昌幕僚,随丁渡海驻台湾道巡视南北,教民耕种,并开设义学。
光绪五年八月1879年),艋舺学海书院重新竣工,受陈维英推荐,任山长(监督校长)。
历时数年,淡北学者出其门者数百人。
光绪六年(1880年)以大挑一等得知县并升同知,分发河南东河总督府任职,参与审理清代四大奇案之一之王树汶案,并为其平反。
光绪九年(1883年)癸未科二甲六十二名进士,选翰林院庶吉士散馆授编修
光绪十四年(1888年)提督湖南学政,识拔熊希龄出其门下。
光绪十九年(1893年),充广西乡试正考官,遍搜遗卷,选拔出十数人。
二十三年(1897年)入直南书房,升授国子监司业,迁詹事府、右春坊右中允,升司经局洗马,迁翰林院侍讲,升太常寺少卿,一年间五次升迁,为当时罕见。
光绪二十四年(1898年)正月张亨嘉林旭等集合在京闽籍人士,创建闽学会,以宣传变法维新为事。
八月政变发生,林旭六君子被杀害,闽学会亦遭取缔。
光绪二十五年(1899年)詹事府右春坊右中允掌记纂修之事;继任司经局洗马,掌经籍、典制、图书刊刻之事;又迁翰林院侍讲太常少卿,掌坛庙祭祀礼仪。
光绪二十六年(1900年)夏,亲贵大臣相信义和团民有神术,可以抵御外敌,光绪帝张亨嘉察视,张亨嘉认为拳民不能依赖,并谏西太后勿用义和团,勿围攻外国使馆,险被构陷杀害。
待两宫西狩,又上「奏请回銮摺」。
背景地图 当代地名
文中地点一览(电脑自动提取,难免有误,仅供参考)
丘逢甲晚清 1864年12月26日 — 1912年2月25日
全台诗
丘逢甲1864~1912),谱名秉渊,字仙根号蛰仙又号蛰庵仲阏乙未内渡后自署仓海君南武山人海东遗民痛哭生
淡水厅铜罗湾(今苗栗铜锣)人。
十四岁取中秀才丁日昌赠以「东宁才子」之印;光绪十四年(1888)中举,次年(1889)取中三甲第九十六名进士,钦点工部虞衡司主事
不久,以亲老告归,先后担任宏文、罗山、崇文书院主讲,兼任《台湾通志》总局采访工作。
甲午战败,割台议起,丘氏上书请愿,反对割让,与台湾官绅共组台湾民主国,并担任义军统领督办团练,以「抗倭守土」号召抗日
日军抵台不久,继民主国总统唐景崧之后,避难广东镇平祖籍。
西渡后致力于兴学教育,曾担任韩山东山、景韩书院主讲,创潮汕第一所新式教育机构:岭东同文学堂,开新学风气之先。
又曾担任广东咨议局副议长,军政府教育部长等。
1912年病逝于镇平,临终遗言须向南葬,以示不忘台湾
丘逢甲乙未(1895)之前诗作,多见于《庄诗草》,计古近体诗约二百五十首。
内渡后诗作以《岭云海日楼诗钞》为主,乃丘逢甲病逝后,由其四弟瑞甲、五弟兆甲按年编次,得十三卷,凡千馀首。
兹以陈炎正编《庄诗草》〖此诗稿由陈炎正于1978年购得,又抄录丘逢甲少作后,集为《丘仓海先生诗文录》,与《庄诗草》原稿影本合并出版。
〗、台湾省文献委员会出版《岭云海日楼诗钞》〖台湾省文献会本依据丘瑞甲、丘兆甲编辑,邹鲁校订的《岭云海日楼诗钞》(含《选外集》)加标点编印,于1994年出版,内容较为完整,故据以为底本。
〗为底本,并参照王国璠编《庄诗草》〖王国璠据《庄诗草》原稿影本整理作注,另将《丘仓海先生诗文录》中的诗歌分出,题为「仓海先生集外集」,并入该书。
1980年台北市文献委员会出版。
〗(简称王本)、丘瑞甲、丘兆甲编,邹鲁校订《岭云海日楼诗钞》(简称邹本)〖丘瑞甲、丘兆甲编辑,邹鲁校订《岭云海日楼诗钞》,内附丘瑞甲补辑《选外集》,1937年广州中山大学版部出版,台湾大学图书馆、台湾文献馆典藏。
〗、黄志平、丘应枢、丘晨波编《岭云海日楼诗钞》(简称徽本)〖黄志平、丘应枢、丘晨波编校,《岭云海日楼诗钞》,1984年安徽人民出版社出版。
包括诗作十三卷、《选外集》、《选外集补遗》、《庄诗草》、《罗浮游草附录》等。
〗、黄志平、丘晨波编《丘逢甲集》〖黄志平、丘晨波主编的《丘逢甲集》,2001年长沙岳麓书社出版。
为目前最新的丘逢甲全集,按时间排序,但未区分选外集、补遗等。
〗,并增补光绪己亥(1899)岭南宝经阁刊刻的《金城唱和集》,以及《诗畸》、《台湾日日新报》、《汉文台湾日日新报》、《师友风义录》、《台湾诗乘》、《三六九小报》、《诗报》、《台湾诗醇》、《东宁击钵吟后集》、《台湾诗海》等辑录编校。
词学图录
丘逢甲1864-1912字仙根号蛰仙仲阏仓海
台湾苗栗县人
光绪十五年进士
有《岭云海日楼诗钞》。
维基百科
丘逢甲1864年12月26日—1912年2月25日),谱名秉渊,字仙根号蛰仙晚号仓海君,一作沧海君清朝官员、诗人和教育家,台湾府淡水厅铜锣湾(今苗栗县铜锣乡竹森村)客家人,祖籍广东嘉应府镇平县(今梅州市蕉岭县)。
光绪十五年进士,曾参与台湾民主国抗日运动,擅长诗文,有《庄诗草》、《岭云海日楼诗钞》。
因父亲丘龙章受聘讲授汉文,丘逢甲同治三年(1864年)福建省台湾府淡水厅后垄堡铜锣湾(今台湾苗栗县铜锣乡竹森村)出生。
光绪十五年(1889年)丘逢甲燕京赴试,考中进士,被任命为工部虞衡司主事
丘逢甲无意在京师做官,以「亲老需侍」为由返台,受台湾望族,原籍漳州筱云吕氏(今称神冈吕)礼聘讲授汉文。
其兄丘先甲也因办理乡勇团练、开垦土地等因素,举家迁往台中。
丘逢甲曾到台中「衡文书院」任主讲,后又于台南和嘉义举办新式学堂。
光绪二十年(1894年),甲午战争爆发,丘逢甲奉旨督办团练
次年,清军战败,李鸿章日本签订《马关条约》,割让台湾台湾人民激愤,丘逢甲呈文,反对割台。
条约生效后,丘逢甲倡立民主国,率绅民奉旗、玺及总统印,献于巡抚唐景崧,并声援义军反抗。
5月23日唐景崧发表《台湾民主国独立宣言》。
5月25日台湾民主国成立,年号“永清”,唐景崧出任总统刘永福大将军李秉瑞军务大臣丘逢甲为义勇军统领
唐景崧驻守台北丘逢甲奉命驻兵南崁策应。
5月29日,日军登台,进佔基隆,守军不敌。
6月4日总统唐景崧弃职,乘德商轮船逃往厦门
丘逢甲见局势不可为,便返回台中,携眷内渡广东嘉应州
离台前有诗:「宰相有权能割地,孤臣无力可回天;扁舟去作鸱夷子,回首河山意黯然。
」,传颂一时。
丘逢甲内渡唐山后,先后主讲潮州韩山书院、潮阳东山书院、澄海景韩书院,并与三弟树甲共同成立岭东同文学堂。
光绪三十年(1904年)广州任广东学务公所参议
三十二年(1906年)任广州府中学堂监督三十四年(1908年),被推为广东教育总会会长。
宣统元年(1909年)广东咨议局成立,丘逢甲当选议员,既而被推举为副议长。
丘逢甲积极支持姚雨平、邹鲁等人的反清革命活动。
宣统三年(1911年),武昌起义爆发,各省响应,广东宣布独立,推胡汉民都督
丘逢甲被选为代表,选举孙文中华民国临时大总统
民国元年(1912年)丘逢甲因积劳成疾,请假南返。
2月25日,卒于广东镇平员山里门第,遗言「葬须南向,吾不忘台湾也」。
丘逢甲出殡时,“执绋而哭者数千人”,有挽联曰:“忆当年,祸水滔天,空拼九死余生,双手难支新建国;病今日,大星坠地,只剩二三遗老,背面同哭将军

正面评价

丘逢甲少年得志,却弃官返台从事教育工作;乙未割台时,他首倡独立抗日;内渡大陆后则献身推广新式教育,为国养元气。
终其一生始终对国抱有高度的期望,具有强烈的爱国情操。
丘逢甲的诗文曾获得诸多学者高度的评价:钱仲联曾评其《岭云海日楼诗钞》曰「七律一种,开满劲弓,吹裂铁笛,真成义军旧将之诗。
柳亚子谓「时流竟说黄公度,英气终输仓海君,战血台澎心未死,寒笳残角海东云。
梁启超则誉为「诗界革命钜子」、「天下健者」

负面评价

反割台运动期间,丘逢甲虽首先刺血上书,反对割台,尔后却提前内渡,其前后言行不一,后人颇有微词。
连雅堂在《台湾通史》便作总评为「成败论人,吾所不喜,独惜其为吴汤兴徐骧所笑尔。
」 丘氏内渡之际,传闻其贪污,挟带十万两白银之巨额公款而行;但因无实据,亦有持不同意见者,其贪污之事,迄今尚有争议。
背景地图 当代地名
文中地点一览(电脑自动提取,难免有误,仅供参考)
丁惠康晚清 1868 — 1909
中国历代人名大辞典
【生卒】:1869—1909 【介绍】: 广东丰顺人字叔雅号惺庵
文学著称都下
尝赴日本求学。
欲为《清经籍志》、《寰宇访学录》,皆未成而卒。
有《丁征君遗集》。
人物简介
丁惠康1868—1909),字叔雅号惺庵
广东丰顺人
丁日昌第三子。
少与里人曾习经齐名。
复与陈三立谭嗣同吴保初并称“清末四公子”,陈石遗谓其“能诗善书精鉴别,声名藉甚,当世士夫,无不知有丁叔雅
在同时三公子中,当兄事伯严,弟畜彦复
”(《石遗室诗话》)叔雅“二十许乃游京师,所交皆一时贤俊,相与讲求新学。
己亥岁暮,客沪。
废立之议起,沪渎司电经莲太守元善浙江上虞人,抗疏谏诤,君实左右其事,厕名其列。
遂见恶于当路,君翛然物外,畅然自适。
癸卯,岑西林督粤,延君入幕,主持兴学事,赴日本考查学校。
已归,明年以持论不合,辞去。
君虽粤人,不乐粤中风土,自是恒羁旅都门沪渎
志不肯事权贵,与时俯仰,竟以贫病,于宣统元年四月晦日卒于都门客邸,年四十有二。
”(狄葆贤《平等阁诗话》)既殁,曾刚甫为董其丧。
背景地图 当代地名
文中地点一览(电脑自动提取,难免有误,仅供参考)
袁芳瑛清 ? — 1859
中国历代人名大辞典
【生卒】:?—1855 【介绍】: 湖南湘潭人,字漱六。
道光二十五年进士,授编修,由御史出为松江知府
喜蓄书,有卧雪楼,藏书甚富,与仁和朱学勤结一庐、丰顺丁日昌持静斋齐名。
曾编有家藏书目四册。
兼工楷书
维基
袁芳瑛
—1859年),字漱六,湖南湘潭人
清朝中期官员,藏书
袁芳瑛道光二十五年(1845年)进士,选翰林院庶吉士散馆授编修
袁芳瑛酷爱读书、藏书,在翰苑十年间,在内府抄书,孜孜以求。
咸丰六年(1856年)出任江苏松江府知府
咸丰八年底(1859年)卒于任内。
背景地图 当代地名
文中地点一览(电脑自动提取,难免有误,仅供参考)
顾文彬清 1811 — 1889
中国历代人名大辞典
【生卒】:1811—1889 【介绍】: 江苏元和人字蔚如号子山晚号艮庵
道光二十一年进士,历刑部主事汉阳知府浙江宁绍台道等官。
晚年家居,筑怡园,为吴中名园,藏法书名画极多。
有《眉渌楼词》、《过云楼书画记》等。
维基
顾文彬1811年—1889年),字蔚如号子山晚号艮盦江苏元和(今苏州市)人,清朝政治人物,进士出身
道光二十一年(1841年)进士,授刑部主事
顾文彬为官清廉,但因道光年间汉臣不得重用,一直没有受到提拔。
咸丰年间太平天国运动四起,兵祸延绵各省,清廷被迫起用汉臣平乱。
咸丰四年(1854年)顾文彬升为福建司郎中
咸丰六年(1856年)湖北军情告急,授顾文彬湖北汉阳知府,一年后又擢武昌盐法道,成为湖广总督官秀峰幕僚军事,主管战时经济等事。
1861年太平军攻陷苏州顾文彬举家迁往上海
当时上海形势亦然危急。
清廷自顾不暇,困居在上海的官绅只能联合自保。
顾文彬公选为代表办团练
他联合苏州知府吴云冯桂芬等地方官绅建立“中外会防局”,后又提议向李鸿章的淮军请求增援。
他与吴云等筹措经费20多万两,排遣船只到安庆迎接李鸿章的救援部队。
李鸿章和上海租界里的西方势力联手下,上海终于解围。
湖广总督官文(字秀峰)很欣赏顾文彬,诚邀他回到湖北共事,但遭顾文彬婉拒。
1864年夏天,顾文彬举家从上海迁回苏州铁瓶巷。
此后数年一直忙于家族事务。
同治九年(1870年)苏巡抚丁日昌的极力推荐下,出任浙江宁绍台道,治理浙东沿海腐败横行的现象。
3年后顾文彬再次辞官,之后彻底离开官场。
背景地图 当代地名
文中地点一览(电脑自动提取,难免有误,仅供参考)